花蓮救災「鏟子超人」救災後病倒 專家憂類鼻疽與水媒傳染病威脅

發布時間:2025/10/1 17:06

生活中心/蘇沐言報導

花蓮馬太鞍溪潰堤釀成嚴重災情,928連假期間,全台各地許多志工響應「鏟子超人」號召,自費購買雨鞋、鏟子趕往災區協助清理。雖然第一時間展現台灣最美的風景,但近日網路上卻傳出,不少救災志工返鄉後接連出現身體不適,甚至有人因肌肉溶解症送進加護病房,情況令人擔憂。

在社群平台上,有鏟子超人發問,「有人去完花蓮鏟土回來發燒的嗎? 還有喉嚨痛。」許多人回報,返家後開始發燒、喉嚨痛、嚴重腹瀉,還有人直呼「像荔麻疹一樣滿身起疹子」,懷疑與長時間泡在泥水、曝曬與過度勞累有關。有網友分享,自己因疲勞與環境影響,免疫力下降,結果復原緩慢;更有志工因為橫紋肌溶解症再加護病房急救,驚險情況引發熱議。

▲花蓮救災「鏟子超人」救災後病倒 專家憂類鼻疽與水媒傳染病威脅。(圖/翻攝畫面)
▲花蓮救災「鏟子超人」救災後病倒 專家憂類鼻疽與水媒傳染病威脅。(圖/翻攝畫面)

不少網友留言力挺:「鏟子超人真的辛苦了,請務必保護自己」、「台灣人很團結,但不能忽視健康」。也有人心疼直言:「英雄不是披風,是一把鏟子,但希望大家不要倒下」。

醫療人員提醒,連日救災體力透支,容易導致免疫力下降,加上災區泥水環境複雜,存在類鼻疽伯克氏菌等細菌感染風險。根據疾管署統計,今年台灣已有65例類鼻疽確診,死亡率高達兩成,特別是糖尿病、慢性病患者,一旦感染更可能引發敗血症、腦炎或肺炎。

專家建議,志工返家後若有發燒、咳嗽、頭痛、拉肚子或皮疹等症狀,務必立即就醫,並告知曾參與災區清理的經歷,以利醫師診斷。另有醫師提醒,志工應穿著長袖、雨鞋、防水手套,若身上有傷口,更要避免直接接觸泥水;清理過後也需用漂白水消毒衣物及環境,並勤洗手,避免病菌帶回家中。隨著災後垃圾、汙泥堆積,加上天氣炎熱,水媒傳染病風險升高,醫師呼籲相關單位應加強環境消毒,避免疫情成為另一場隱形災害。

 

在 Threads 查看

 

相關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