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布時間:2025/7/11 12:34
記者吳琪雅/高雄報導
高雄一名男子日前購買一盒芥末章魚,吃了一口竟發現盒內的章魚和「藍環章魚」相似,緊急催吐處理並掛急診。急診醫生向他說明,藍環章魚的毒素目前沒有解藥,只能靠人體自行代謝。事後,男子向店家反應,店家回應其供貨商提供的資料以及檢測報告都符合台灣食安法規。貼文曝光後,瞬間引發討論。
該名男子在臉書「爆廢公社公開版」分享這段驚魂經歷,表示自己在食用過程中突然察覺章魚腳異常,有強烈既視感,「很像新聞裡提到的藍環章魚」。他當場停止進食並催吐,隨即掛急診處理。儘管未立即出現嚴重中毒症狀,醫師仍建議密切觀察,以防毒素延遲發作。男子回憶當下狀況,驚魂未定地說:「大概就是下嘴唇微微很些微的發麻吧!嚇都嚇死了。」。
男子事後致電販售該盒芥末章魚的店家,對方表示商品皆由合法供應商提供,並附有符合台灣食安法規的檢驗報告,強調產品經過管制與檢驗,並非藍環章魚。然而貼文一出,仍引起眾多網友關注與恐慌,紛紛質疑:「食材來源有無更嚴謹的把關機制?」。
農業部日前也曾在官方臉書貼文中提醒民眾注意「藍環章魚」的辨識特徵。根據農業部資訊,活體藍環章魚呈現黃棕色,腕足與頭部會浮現明顯鮮藍色環紋,遇刺激後藍紋更鮮明;但死亡或冷凍後其環紋會變得模糊、轉為褐色,與一般章魚難以區別。其所含「河豚毒素」量極高,中毒後可能導致肌肉癱瘓、呼吸困難甚至死亡。
目前藍環章魚雖未列為食用水產品,但近年因進口與捕撈誤撈頻傳,農業部也呼籲民眾若發現疑似藍環章魚,切勿購買、處理或食用,並可通報地方政府或相關單位處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