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布時間:2025/11/17 22:19
記者蘇沐言/台北報導
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今(17)日再度在臉書點名《經濟學人》(The Economist),痛批這本英國權威雜誌近年對台灣「驚嚇不斷」。他以「經濟學人驚嚇台灣的連續劇不停上演!」開頭指出,最新一期以「The Hidden Risks in Taiwan’s Boom」為題,從大麥克指數談新台幣被低估 55%,一路延伸到資產泡沫、金融體系風險,甚至給台灣貼上「台灣病(Taiwan Disease)」、「福爾摩沙流感(Formosa Flu)」等標籤,幾乎把所有負面字眼都用在台灣身上。
謝金河說,他人在日本時就看到前副閣揆施俊吉、學者陳錦稷與老友程世嘉等人熱烈回應,自己細讀全文後的感想是:文中提到的多數問題,其實是「台灣過去半世紀以來存在的宿疾」,是現實與理想長期拉扯的結果,「不是五時三刻可以解決的事」。他認為,這次內容與今年 4 月下旬炒作大麥克理論時頗為類似,當時媒體甚至渲染「川普要台幣升到 13.3」,還加碼搬出所謂「米蘭的海湖莊園理論」,搞得市場人心惶惶。
他回顧,今年 5 月 2、5 日新台幣在兩個交易日內急升,最高一度衝到 1 美元兌 28.79 元,「那場新台幣升值的戲碼在 5 日出現最沈重的心理預期壓力」,賴清德總統中午親上火線開記者會安定民心,央行總裁楊金龍下午也趕緊澄清川普政府並未施壓。然而,新台幣第二季的狂升,卻讓上市櫃公司合計吞下超過 2,000 億元匯損,讓他直言,這種透過媒體造勢「狙擊新台幣」的戲碼,台灣企業可說是「賠了夫人又折兵」。
對於《經濟學人》再度把台灣匯率問題端上檯面,謝金河強調,自己現在更關注的是台幣實際走勢,看到近期新台幣在 31 元附近震盪,他認為「這是好事」。他坦言,新台幣確實有低估,但若與日圓約 154.74、韓元約 1458 相比,「日圓、韓元的低估絕不下於台灣,為什麼經濟學人只咬台灣?日圓、韓元不升,台幣不必跟著起舞!」
ㄍ謝金河也點出,《經濟學人》自 2021 年來多次把台灣搬上封面,卻「沒有一次是好的」。從連續三年稱台灣是「地表上最危險的地方」,到今年 5 月再說「川普放生台灣」、中國贏得貿易戰,如今又加上「台灣病」與「福爾摩沙流感」,在他看來都是同一套「看壞台灣」的敘事,只是情節不斷換皮重演。
他也注意到,這期報導不只批台灣,還宣稱中國在 AI 競賽上將超越美國、晶片自主化「將順利達標」。對此,謝金河語帶保留,呼籲讀者「事實真相如何?大家仔細查證一下!」暗示外界不應將國際媒體的單一觀點視為鐵律,更要回到實際數據與產業現況檢驗。
總結來看,謝金河認為,《經濟學人》把台灣描繪成風險叢生的「病人」,固然點出部分結構問題,但其聳動標題與選擇性視角,容易再度掀起不必要的匯率與市場恐慌。他強調,面對國際輿論,「看完就好,不必跟著起舞」,如何穩住匯率與基本面,才是台灣真正要面對的課題。